top of page
搜尋

台灣精神

作家相片: Howard ChangHoward Chang

已更新:2021年7月3日


建築是一門可以將抽象的精神意涵具體化的藝術,從一個地方的建築往往可以找到代表地域性精神文化象徵的蛛絲馬跡。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建築文化,不只因其觀光產業上的價值,更為了對於文化精神的象徵性。而台灣屬於高密度人口與海洋文化地區,過去的建築發展都傾向於實用性,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下,更使得台灣的建築、都市環境形成了多元而複雜的局面。在這裡看得到原住民、閩南、客家、西洋、東洋,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純粹主義等各種的建物,卻往往缺乏歷史或文化的自明性與協調感,也因此台灣的地景景觀經常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由多種元素揉合而成的。

事實上台灣的建築擁有很好的發展環境,因為台灣的土地本身就具備了一個很好的劇本:多種文化的融合、純樸的民族性、強韌的生命力以及先天就具備的豐富自然生態環境。只要能夠找出自己的故事,一定可以發展出具備獨特性的建築文化。

若是要再更具體的說明台灣固有的特質及精神,從自然地理方面來看,台灣身為海洋島嶼,高山、丘陵、平原、溪流、海岸等自然地貌合諧地融合匯集於這塊美麗的土地,亞熱帶適合生物生長棲息的氣候也孕育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雖然部分地區因為過度開發而失去昔日的迷人風采,有許多珍貴的天然資源在刻意的保護之下仍然維持著原生的風貌。

從人文方面來看,台灣有原住民、閩南、客家等不同族群與文化,在各自保有特色之下卻也有不少的風俗習慣產生了融合作用,族群融合後產生的新文化也依舊繼承了台灣人友善與包容的精神。世界上很少有地方像台灣能夠在這麼小的土地上同時聚集了如此多樣的族群與多元的文化,這樣難得的特質使得我們的新文化跟其他國家比起來更多了一種原汁原味的「混搭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不斷地在適應融合反應下的新產物,同時對於時代的改變也展現了堅韌的生命力。

再從時代的角度來看的話,台灣從早期的農業社會一直到目前這般科技發達的局面,整個都市以及社會文化的樣貌都產生了變化。然而時代並未將舊的事物完全消除,而是將新的改變以累加的方式堆疊在原有的底蘊上,為了因應持續變遷的社會,都市也產生了所謂「臨時性」的新類型建築。這樣的變化的確使得都市顯得混亂失控,但也有學者逆向思考並認為「臨時性」可能是下一波創意的基礎,如果能從各項差異中找到自己的特色,用醜挑戰美的思維也是建築結合藝術的展現。

即便網路世界的溝通越來越便利,但實體空間在都市或者人們心理上的重要性並未因此有所削減。空間依然是人與人相會的地方、理念溝通的場域,許多舊有文化的交流與新文化的醞釀都因空間裡人們的聚集與頻繁互動而催化發生。因此利用創新思維來形塑建築空間也成為可以表達台灣精神的一種途徑,如何將喚起地域精神與人文思維的可能性寄託在空間的規劃上,需要更多的思考與激盪來成就。而所謂的喚醒「台灣精神」其實並未與都市現代化的腳步相牴觸,因為人文思維正是目前各國推進城市現代化的理念支柱,同時儲存、流傳與創新文化已被視為是城市再發展的精隨。在全球化競爭下,千城一面,趨同而又陌生的「現代化」建築不斷的重複與複製,目前城市再發展不僅須改善自身生存環境及條件外,還需面對全球不同地區具備相同發展定位或資源特色的城市競爭挑戰。因此,發覺城市本身內在的人文特色而使之形諸於外,並且針對台灣的精神特質在都市與建築的向度上落實儲存、流傳與創新,以求在全球化下找到合適且無法取代的立足點,將更具有時代的意義與緊迫性。



10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Yorumla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