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建築自然人

作家相片: Howard ChangHoward Chang

已更新:2021年8月8日


瑞士建築師Jacques Herzog曾經在2010年的一次訪談當中說了以下這段話:


“Architecture is like nature – it tells you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ature is very empty – it confronts you with yourself and your experience of it and what you know about yourself in the context of a landscape, river, a rock, a forest, a shadow, the rain.”


Herzog用一段簡短卻聽來神秘的話把建築、人與自然連結在一起,那是一種精神、抽象層面的連結。而能夠將這三者聯繫起來的關鍵,就是他在那段話中提到的"empty"。「建築就像自然,而自然是非常『empty』的。」我很喜歡他用來形容自然的這個字眼:empty-空虛、空泛,尤其我們都心知肚明自然是無限遼闊而深不可測的,然而看到他用empty形容自然的時候竟然不覺得違和,反而有種一針見血的感覺。


浸身於大自然、或是仰望星空、聆聽海潮的時候,總會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動,那是一種愉悅的感動。於是試圖去找出藏在大自然裡的意義,還有很多時候它觸動人心的原因,卻總是想不出甚麼結論。如此看來,或許就是因為自然是空泛的吧!所以人面對如此多彩富變化的自然時,反而可以感受到近乎空靈的平靜,然後可以有機會面對自我、感受自我。


當我們在討論環境與建築(設計)之間關係的時候,所謂的「環境」經常包含都市或自然環境,然而要閱讀都市環境和自然環境時,其實方法是很不同的。都市空間作為人造環境,我們所感知到的每個部分都是具有人文意義的,街道、廣場、建築、綠地都和人或行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也會摻著有政經、社會、文化等脈絡。舉例來說,在我們所處都市常見到的頂樓鐵皮加蓋,就跟台灣的人口膨脹、潮濕氣候、工程技術、法規變遷...有關,另外地籍分割現況與街屋形式也涉及財產繼承文化、農業人口轉移...等因素,不管是什麼樣的都市現象或建築、空間形式,我們總是能找到其代表的原因與意義。而自然環境則完全是另一回事,當然自然中的草木、河流、岩石、生命,都藏有造物者的大智慧跟難以被真正參透的邏輯,但太遼闊的意義讓星月山河成為一種可以被形容為「空泛」的存在,當終於感受到了自身的太渺小,才得以找到自己在自然或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位置,然後在投身於自然的「空」的時候,可以清晰的面對自己。


Herzog對於建築的想像也是這樣的,他認為當建築面對自然的時候,不需要有太多的人為意識放置在其中。(讓我感覺有點像是Louis Kahn在描述他對於自然材料的看法,帶有點詩性意味地,他會選擇傾聽材料的想法、自然的聲音。)於是英國建築師兼建築評論家Edwin Heathcote在這段訪談中問他:建築真的可以這麼「無私」嗎?而Herzog意味深長地說:「你不能否認自己是誰。」他接著說明,當明白了自然空虛的意義之後,想要將個人任何的個性與理想加諸在建築之上,都會讓他看不出有其必要性。若更進一步衍伸他的語意,那麼在建築設計的初始之時,相對於我們會仔細「閱讀」都市紋理,換作面對自然環境或許我們應該選擇專心「聆聽」自然的聲音吧,我想。


但是在閱讀都市甚至是聆聽自然之前,人應該如何在「空泛」之中定位自己,我認為是更需要先被思考的事情。

7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